科研人员在头脑风暴。受访单位供图

同一楼层中,企业与科研机构交错布局,试验设备共享,企业家与科学家随时交流碰撞火花,这种“左邻右舍”的创新生态出现在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下称“脑创中心”)。

深圳光明,茅洲河畔,深圳理工大学(筹)明珠校区一栋8层白色建筑内,脑创中心就坐落于此。正是从这里发端,一个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群,正在悄然崛起。

脑科学被誉为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最终疆域”。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底层科学技术的成熟、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凸显以及早期资本的涌入,一个全新的基于脑科学的万亿级产业正在加速形成,并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为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产业。

抢抓前沿产业浪潮,光明科学城建设了全国首个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首创了“Science-Hub-Ventures”即“科学+资源共享+资本”深度融合以及“携智入驻”综合转化模式,实现企业与科学家资源的共享,开辟“政、产、学、研、资、用”一体化的创新模式。

脑创中心试运营以来,已成功吸引了超40家脑科学产业领域的企业落户光明,成功孵化“毕业”企业4家,估值超50亿元。

撰文:柳艳

超40家企业落户

估值超过50亿元

脑创中心7楼,一间间生物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这是布林凯斯(深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布林凯斯”)的所在地。布林凯斯是一家专注于工具病毒载体研究及转化医学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神经环路示踪工具病毒、基因治疗和溶瘤病毒载体等研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已建成全流程GMP生产及实验平台,将由神经环路基础研究向临床前研究转变,服务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同时,开展面向临床和医药公司的实验外包服务。目前公司已融资数千万元,是光明区第一批认定的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企业。

展开全文

“我们打了个‘组合拳’,首先是改造病毒载体,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大规模经济型生产工艺,推动降低成本。比如,我们的平台型技术可以帮助国内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目前国外基因治疗的药物非常昂贵,通过布林凯斯技术赋能,未来将极大降低成本,造福人民生命健康。”布林凯斯CEO冯魏巍介绍。

在脑创中心,集聚的都是像布林凯斯这样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前沿产业搏风击浪的企业。

据了解,从脑科学产业落地场景来看,主要应用领域聚焦在维持大脑的健康、脑疾病治疗及其相关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与新仪器的研制。具体而言,脑科学产业可大致分为医疗级脑机接口及芯片、消费级脑机接口、尖端科研设备、脑电传感器及相关解决方案、临床脑电大数据、脑部放射影像智能分析、数字疗法、心理健康8个细分领域。

锚定未来产业新赛道,2022年6月,深圳市政府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未来10到15年,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打造成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为产业发展集聚创新能量。

光明科学城正是深圳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快速崛起的引爆点。2022年8月19日,《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为全国首创,最高支持金额为1000万元,支持力度空前。

此后,一个个标志性时间节点紧锣密鼓到来。2022年10月脑创中心试运营。2023年5月,第一批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企业认定通过六家,都是脑创中心服务的企业。5月,第一批入驻脑创中心的企业中科华意、恩辑生物顺利“毕业”。

目前,超40家脑科学产业领域的企业落户光明。

11个技术平台500多套设备

实现开放共享

让受测试人员通过不同的“游戏”,测试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看似娱乐的检测过程背后,是一整套科学的数字筛查及诊疗技术。深圳市脑励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的就是数字诊疗的开发推广。

脑励科技创始人兼CEO李嘉此前是一家海外上市数字诊疗企业在国内的大湾区产品运营负责人,从业十多年,亲眼见证了国内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数字诊疗在全球来看都是前沿产业,不仅技术转换困难,市场教育的成本也非常高。不过,脑励产品方向经过市场磨炼,我们有信心。明年初,脑励第一批产品将进入养老院和学校。未来,我们计划进入医院临床一线,并力争探索建立行业白皮书。”

在脑创中心,李嘉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程飞。程飞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下称“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产业教育高级主管,专攻教育神经学。脑励科技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了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数字诊疗产业创新转化中心,程飞受委托开展技术研发。

“通过解答企业的问题,可以给科研人员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让研究能更好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程飞说。

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在脑创中心,这种合作模式渐入佳境。

不仅企业家和科学家碰撞出了火花,企业之间也找到了合作的契机。7楼的布林凯斯就与6楼的一家从事光学成像的企业达成合作,提高了神经环路示踪的效率和质量。

对于企业来说,脑创中心开放共享的技术平台和仪器设备,也极具吸引力。目前脑创中心建设有组织成像和神经光学技术平台、实验动物技术开发与应用平台、神经信号采集分析与脑机接口技术平台等11个技术平台共500多套设备,已组建一支专业的产业转化服务团队,支持脑科学前沿技术低成本验证和高效率转化。

此外,光明科学城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投入使用,涉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近1500台/套,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脑科学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可与脑创中心形成差异互补,提供强大后盾。以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为代表的脑科学人才团队掌握了多项前沿关键技术。一批科学家变身企业家,试水将“知产”转变为资产。

“脑创中心通过提供脑科学技术合作、技术委托等服务支持,助力脑科学技术转化。希望实现‘创新、创业、创投’三创合一融合发展,打造‘沿途下蛋+聚集效应’的产业发展生态。”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研究员、脑创中心主任黄天文说。

脑创中心产业化运营经理王志强介绍,中心服务的企业既有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内部孵化的企业,也有从外部引入的企业,“‘小苗’在脑创中心长大后,就会转移到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园。”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把根扎得更深

深圳市倍捷锐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倍捷锐”)就是脑创中心的“毕业生”代表,上周刚搬到位于光明云谷的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园,明年初将进入量产阶段。

2019年,倍捷锐在香港科学园诞生,致力于研发生产应用于脑科学药物筛选的无标记活细胞分析仪。倍捷锐CEO孙瑞介绍,公司底层技术来源于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LAMB实验室产学研项目,“香港高校有很多高水平技术,粤港澳大湾区有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两者结合,有助于打开巨大的市场。”

作为脑创中心入驻的第一家企业,倍捷锐成长速度惊人,已获得了两轮融资共计约2000万元。“脑创中心在投融资方面牵线搭桥,为倍捷锐提供了有力支撑。倍捷锐选择落户在光明科学城,希望能打通香港和深圳的科创资源,加速实现技术转换。”孙瑞说。

脑创中心围绕产业转化的关键痛点和共性需求,打造全国首个“拎脑入驻”型专业孵化赋能平台,已帮助多家入驻企业成功嫁接临床、客户、供应商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以及融投资支持。目前,落户光明的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企业共获得国内超过60家包括红杉、深创投等知名资本的关注和投资,累计融资规模超过2亿元,估值超过50亿元。

为更广泛链接资源,11月16日,大湾区脑科学产业创新与合作大会在光明科学城开幕。500余位来自脑科学学术、临床和产业界、投资界的代表,探讨如何构建政产学研医资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大会系列活动包括深圳市神经系统疾病干预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揭牌、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与头部机构战略合作签约等。

李嘉也在当天大会现场。从第一届到今年的大会,李嘉都全程关注。她发现了一些变化在发生,“刚开始偏基础学科多一些,慢慢有了分论坛,把一些细分赛道拉出来,产业路径越来越清晰。我相信,只有像这样向下扎根,才能拥有向上井喷的力量。”

对于这种井喷的力量,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院长王立平可能是感触最深的人。

16日大会上,王立平在致辞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希望通过由龙头企业、高水平学术和临床研究机构、科技型骨干企业和初创潜力企业共同组建新的创新联合体,以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为共性技术供给体系,进行多元化的创新资源整合和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跨界、跨区域交流合作,形成以‘科技园丁、赋能增效’为特征的‘携智入驻、产研贯通’科技创新生态,推动我国脑科学与脑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